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两化-相关资讯

201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首批评定企业成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8 浏览次数:65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把握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大幅增加了通过信息化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难度,使得企业两化融合工作中面临装备化基础薄弱、流程管理缺位、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信息化环境下竞争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2013年下半年以来,工信部组织相关单位,总结提炼几十年来我国广大企业两化融合和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创新等的实践经验、规律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融入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的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可有效引导和帮助企业以融合创新的理念方式推进两化融合,普及先进管理经验,指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推动企业普遍创新,加速实现产业整体升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可帮助企业依据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2014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4年第3号)正式发布,2014年,全国500余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15年又推动了600多家企业开展贯标,咨询、评定、培训等市场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快速提升。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框架下,识别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系列新型能力,目前共200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评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201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首批评定企业成果研究。

二、通过评定的企业具有较好的覆盖性和代表性

    200家通过评定的企业,从行业来看,覆盖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能源、服务业等六大行业门类,涵盖钢铁、机械、纺织、电子等19个细分行业。机械行业企业数量最多,达到47家,占到总数近四分之一;从区域来看,江苏省通过评定企业的数量最多,达到32家。广东、山东、安徽、福建、浙江、北京通过评定的企业均超过10家;从规模来看,首批通过评定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占到85.5%,1万人以上的超大规模企业比例达到21.5%;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占比*,占到50%,民营企业在本次贯标工作中的积极性也较为突出,达到了37%,其他外资、港澳台投资、以及中外投资的企业占比约为13%;从两化融合发展阶段来看,67%的企业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单项业务信息化已基本覆盖,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系统集成基础上的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管理。其中18.5%的企业达到了创新突破阶段,在综合集成基础上实现了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模式创新。

三、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建设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评定范围所涉及的新型能力反映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建设重点。全面梳理首批通过评定的200家企业共300个新型能力,可归纳为六大类:研发创新类、生产管控类、供应链管理类、财务管控类、经营管控类以及用户服务类能力。其中,原材料企业更为关注生产管控类和经营管控类能力——在生产管控类能力方面,重点方向是实现产能平衡和稳定生产,以及质量、安全、能耗、环保等生产重大影响因素的精细化管控;在经营管控类能力方面,重点关注财务、人力、采购、销售、生产等环节的综合集成,核心经营和绩效指标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以及智能决策,集团型企业还关注全集团人财物资源的集中共享和调度;在财务管控类能力方面,面向经营与资金的监控预警和风险防范,企业注重财务与业务集成,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精度和准确性,部分大型集团企业还注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适度集权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装备企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和生产管控类能力——在研发创新类能力方面,大多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都非常注重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进行数字化定制研发。部分企业致力于加强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等的协同优化。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关注多研发中心之间或与供应商、配套厂商间的协同研发,少数企业正探索建立用户全流程交互与参与的产品协同研发体系;在生产管控类能力方面,致力于打造面向订单的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按照客户订单定制化需求对产品生产进行全流程监控、反馈和优化,实现生产资源的柔性配置;在用户服务类能力方面,注重对客户订单的快速响应与服务,实现售前快速报价、售中订单实时跟踪和快速准时交付、售后备品备件快速调度与服务支持。不少企业通过开展产品远程监控和诊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消费品企业在打造用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最为活跃——在用户服务类能力方面,重点关注基于海量市场信息和用户行为数据的精准营销、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型营销服务模式、一站式的用户互动与敏捷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服务等活动;在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注重采购、库存、生产、物流、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的模式创新和集成运作,产供销平衡和精细管理,企业内外部供应链协同运营,以及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供应链融资租赁等活动。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线。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都是两化融合在当前阶段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信息化条件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通用方法,为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提供了实现方法和可行路径,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模式创新、能力提升、用户服务等的参考框架和发展蓝图。当前,众多企业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牵引,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方向,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的建设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打造过程中,企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有效地与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变革融为一体,探索和创新互联网+、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并在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下,推动战略管控、管理变革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在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过程中,注重互联网与营销、服务、生产、研发等制造业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以及开放协作、灵活动态、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中心等互联网思维和管理理念向传统制造环节的渗透,并在企业内部综合集成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外部相关方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进行业务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了众多在众包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精准营销、远程诊断与服务、C2M、研发制造配送一体化、全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如海尔公司开创了社区化的产品研发创新模式;青岛红领打造了正装产品C2M+O2O商业链一体化业务集成能力,创新了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中联重科等企业打造了产品远程运行监控和服务能力,探索了基于产品智能化的远程诊断与服务模式;九阳、万和等企业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用户服务,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等,进行了营销与客户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将智能制造作为其当前阶段实现转型升级的攻坚环节,在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过程中,注重自动控制、信息、通信、检测、遥感等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拓展应用,基于先进智能装备和技术的保障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自感知、自适应、自调整和自决策,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益,形成支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众多企业开展了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型能力打造活动,涌现出了一系列在智能生产、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管理决策、智能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制造创新活动。如在智能生产方面,南京钢铁、镇海炼化、三一集团、青岛经领等企业致力于做到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现场作业、物料平衡的智能化闭环管理和多层次动态优化;在智能研发设计方面,鲁泰纺织、上海外高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宁夏共享集团等企业致力于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智能化定制研发,加强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协同闭环管理;在智能管理决策方面,徐工集团、江苏电力等企业致力于对企业运营全景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度挖掘,开展智能决策;在智能服务方面,北京四维图新、厦门金牌厨柜等企业致力于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化增值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五、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与推广行动开展以来,已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快速提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正在日益成为引领我国企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帮助企业有效识别和打造新型能力。贯标工作引导企业以新型能力主线开展两化融合工作,从全局战略出发,识别可持续竞争优势,开展新型能力顶层设计,并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的角度按照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划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二是促进企业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治理体系。通过贯标工作推动企业建立起全员参与的两化融合组织体系,企业可对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全面梳理和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业务流程为导向调整优化制度间的关系,建立起多体系融合的管理架构。三是引导企业提升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企业通过贯标,明确了信息资源标准化、数据管理、数据开发利用等的责任主体、内容和方法,全面布局数据采集、传输和共享机制,培育全员的数据意识,并通过数据开发利用不断改善和优化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四是推动企业有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企业通过贯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有效地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变革融为一体,在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下,不断探索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新模式新业态,形成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总结了我国企业过去几十年两化融合和管理创新、管理现代化过程工作中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形成的一套管理体系类标准,这套管理体系是我国*自主研制且大范围应用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也是*正向国际输出的管理体系类标准,可通过判断企业所建立管理机制的符合性和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判断企业信息网络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可以作为在当前时期去有效引导企业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活动的通用方法论。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把握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大幅增加了通过信息化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难度,使得企业两化融合工作中面临装备化基础薄弱、流程管理缺位、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信息化环境下竞争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2013年下半年以来,工信部组织相关单位,总结提炼几十年来我国广大企业两化融合和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创新等的实践经验、规律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融入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的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可有效引导和帮助企业以融合创新的理念方式推进两化融合,普及先进管理经验,指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推动企业普遍创新,加速实现产业整体升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可帮助企业依据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2014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4年第3号)正式发布,2014年,全国500余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15年又推动了600多家企业开展贯标,咨询、评定、培训等市场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快速提升。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框架下,识别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系列新型能力,目前共200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评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201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首批评定企业成果研究。

二、通过评定的企业具有较好的覆盖性和代表性

    200家通过评定的企业,从行业来看,覆盖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能源、服务业等六大行业门类,涵盖钢铁、机械、纺织、电子等19个细分行业。机械行业企业数量最多,达到47家,占到总数近四分之一;从区域来看,江苏省通过评定企业的数量最多,达到32家。广东、山东、安徽、福建、浙江、北京通过评定的企业均超过10家;从规模来看,首批通过评定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占到85.5%,1万人以上的超大规模企业比例达到21.5%;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占比*,占到50%,民营企业在本次贯标工作中的积极性也较为突出,达到了37%,其他外资、港澳台投资、以及中外投资的企业占比约为13%;从两化融合发展阶段来看,67%的企业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单项业务信息化已基本覆盖,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系统集成基础上的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管理。其中18.5%的企业达到了创新突破阶段,在综合集成基础上实现了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模式创新。

三、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建设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评定范围所涉及的新型能力反映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建设重点。全面梳理首批通过评定的200家企业共300个新型能力,可归纳为六大类:研发创新类、生产管控类、供应链管理类、财务管控类、经营管控类以及用户服务类能力。其中,原材料企业更为关注生产管控类和经营管控类能力——在生产管控类能力方面,重点方向是实现产能平衡和稳定生产,以及质量、安全、能耗、环保等生产重大影响因素的精细化管控;在经营管控类能力方面,重点关注财务、人力、采购、销售、生产等环节的综合集成,核心经营和绩效指标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以及智能决策,集团型企业还关注全集团人财物资源的集中共享和调度;在财务管控类能力方面,面向经营与资金的监控预警和风险防范,企业注重财务与业务集成,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精度和准确性,部分大型集团企业还注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适度集权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装备企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和生产管控类能力——在研发创新类能力方面,大多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都非常注重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进行数字化定制研发。部分企业致力于加强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等的协同优化。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关注多研发中心之间或与供应商、配套厂商间的协同研发,少数企业正探索建立用户全流程交互与参与的产品协同研发体系;在生产管控类能力方面,致力于打造面向订单的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按照客户订单定制化需求对产品生产进行全流程监控、反馈和优化,实现生产资源的柔性配置;在用户服务类能力方面,注重对客户订单的快速响应与服务,实现售前快速报价、售中订单实时跟踪和快速准时交付、售后备品备件快速调度与服务支持。不少企业通过开展产品远程监控和诊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消费品企业在打造用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最为活跃——在用户服务类能力方面,重点关注基于海量市场信息和用户行为数据的精准营销、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型营销服务模式、一站式的用户互动与敏捷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服务等活动;在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注重采购、库存、生产、物流、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的模式创新和集成运作,产供销平衡和精细管理,企业内外部供应链协同运营,以及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供应链融资租赁等活动。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线。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都是两化融合在当前阶段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信息化条件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通用方法,为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提供了实现方法和可行路径,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模式创新、能力提升、用户服务等的参考框架和发展蓝图。当前,众多企业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牵引,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方向,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的建设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打造过程中,企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有效地与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变革融为一体,探索和创新互联网+、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并在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下,推动战略管控、管理变革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在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过程中,注重互联网与营销、服务、生产、研发等制造业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以及开放协作、灵活动态、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中心等互联网思维和管理理念向传统制造环节的渗透,并在企业内部综合集成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外部相关方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进行业务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了众多在众包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精准营销、远程诊断与服务、C2M、研发制造配送一体化、全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如海尔公司开创了社区化的产品研发创新模式;青岛红领打造了正装产品C2M+O2O商业链一体化业务集成能力,创新了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中联重科等企业打造了产品远程运行监控和服务能力,探索了基于产品智能化的远程诊断与服务模式;九阳、万和等企业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用户服务,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等,进行了营销与客户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将智能制造作为其当前阶段实现转型升级的攻坚环节,在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过程中,注重自动控制、信息、通信、检测、遥感等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拓展应用,基于先进智能装备和技术的保障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自感知、自适应、自调整和自决策,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益,形成支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众多企业开展了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型能力打造活动,涌现出了一系列在智能生产、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管理决策、智能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制造创新活动。如在智能生产方面,南京钢铁、镇海炼化、三一集团、青岛经领等企业致力于做到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现场作业、物料平衡的智能化闭环管理和多层次动态优化;在智能研发设计方面,鲁泰纺织、上海外高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宁夏共享集团等企业致力于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智能化定制研发,加强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协同闭环管理;在智能管理决策方面,徐工集团、江苏电力等企业致力于对企业运营全景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度挖掘,开展智能决策;在智能服务方面,北京四维图新、厦门金牌厨柜等企业致力于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化增值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五、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与推广行动开展以来,已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快速提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正在日益成为引领我国企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帮助企业有效识别和打造新型能力。贯标工作引导企业以新型能力主线开展两化融合工作,从全局战略出发,识别可持续竞争优势,开展新型能力顶层设计,并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的角度按照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划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二是促进企业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治理体系。通过贯标工作推动企业建立起全员参与的两化融合组织体系,企业可对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全面梳理和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业务流程为导向调整优化制度间的关系,建立起多体系融合的管理架构。三是引导企业提升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企业通过贯标,明确了信息资源标准化、数据管理、数据开发利用等的责任主体、内容和方法,全面布局数据采集、传输和共享机制,培育全员的数据意识,并通过数据开发利用不断改善和优化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四是推动企业有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企业通过贯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有效地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变革融为一体,在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下,不断探索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新模式新业态,形成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总结了我国企业过去几十年两化融合和管理创新、管理现代化过程工作中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形成的一套管理体系类标准,这套管理体系是我国*自主研制且大范围应用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也是*正向国际输出的管理体系类标准,可通过判断企业所建立管理机制的符合性和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判断企业信息网络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可以作为在当前时期去有效引导企业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活动的通用方法论。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