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相关资讯
[两化融合] 驱动模式变革 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08 浏览次数:6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撑《中国制造2025》实施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该行动计划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等七大主要行动。《中国电子报》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解读专栏,约请业界专家对该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深入发展,“互联网+”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就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展开部署,为我国制造业加快生产模式变革、培育新增长点、促进转型发展开辟有效途径。
驱动制造模式深刻变革
互联网加速与制造业研发、生产、资源配置、组织等领域融合,深刻变革了企业生产方式、要素配置方式和创新模式。众设众包、协同设计、网络创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模式正在构建企业竞争新优势。
按需、众包、众创等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快速发展。研发设计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对企业集聚资源、集成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互联网平台为企业集聚、对接各类社会创新资源提供了有效载体,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快速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家电、服装等与消费端衔接紧密的行业搭建开放网络平台,畅通与用户交互渠道,广泛采集用户需求,发展按需定制业务。海尔等大型企业进一步探索发展众包模式,在掌握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交互创新社区(HOPE)吸引企业内部员工、社会研发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意设计,发布了天樽空调、雷神笔记本等一系列互联网创新产品。机械、航空等离消费端较远的行业注重集聚共享生产要素与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设计。如,中国商飞基于网络协同设计平台,高效协调了全球数十家设计商、几千名工程师,完成C919型飞机的在线协同设计,大大缩短研发周期。行业领军企业在创业创新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通过众创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客团队提供研发测试、创业培训、投融资、创业孵化等服务资源,逐步形成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为实现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企业长期忽视研发设计能力建设,过度依赖引进吸收,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行动计划》提出在消费电子、家电、制鞋、服装等消费品业,以及在机械、航空、船舶、汽车、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行业进一步应用推广开放式研发设计新模式,鼓励发展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将有效改善我国制造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成为新型制造模式。现代社会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大量释放,制造企业单一规模生产和以产定销的传统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造成产品生产过剩和供需失衡。互联网应用条件下,企业一方面利用交互平台将碎片化、个性化需求汇聚成批量订单,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促进制造工艺和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与产品个性化要求的柔性匹配,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如,青岛红领通过个性化定制平台,逆向整合服装设计和生产要素,形成了数据驱动、全球协同、全员在线、实时同步的服装智能定制模式,促进原材料库存减少了80%,生产周期缩短了40%。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工业生产逐步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试水”网络化协同制造,不仅基于网络平台促进设计、制造资源的共享协同和优化配置,而且进一步改造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培育竞争新优势。如,海尔将8万多员工解构成一支由上千个自主经营单元组成的并联舰队,形成以销定产的敏捷供应链。宝马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跨区域、跨链条协作的利益共同体。中小企业借助互联网构建虚拟产业集群,以小批量、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产品优势发展壮大,形成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云制造借助云计算的理念,将技术、工艺、模型、知识、软硬件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通过系统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各类制造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敏捷生产能力。如,航空科工通过云制造平台将设计模型、软件、3D打印、数控机床等资源以资源池的形式进行共享,每道工序在不同加工中心合理排产,避免或减少了重复投资。除此之外,《行动计划》还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能力像商品一样在线“销售”,促进生产能力与外部生产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企业生产能力的*化应用。
创造制造业增值新空间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大潮不仅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蓝海,工业云服务、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速重构价值链。
工业云成为制造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工业云服务将信息资源按需供给、共享使用的云服务理念运用到制造领域,实现制造资源和工业软件、研发设计等服务的按需供给。以工业云平台为基础,数码大方与北京泵阀企业合作建立泵阀产品快速研发体系,提供支持企业定制个性化研发设计服务的APP应用,促进泵阀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
工业电子商务成为主流。电子商务在制造企业营销服务中的应用日益深入,直销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网络营销新模式不断涌现。一些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实现“从工厂直达顾客(F2C)”,既能减少渠道推广费用,又与顾客建立直接联系,基于客户细分特征精准开发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用户社交和偏好信息,企业广泛开展基于具体场景的社交式营销。如,苏宁云商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社交营销解决方案,打造“云信”等社交平台,满足用户社交购物需求。此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实施为跨境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契机,兰亭集序、关天之窗等B2C平台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扩大工业品消费市场、实现“中国制造”优进优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提供了有效途径。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生态待完善
目前,工业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价格门槛。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对于互联网化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很多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认识有限,并未意识到互联网化是对行业原有思维和运营模式的颠覆,与互联网企业衔接也存在机制缺失,跨行业对话交流不足,导致企业互联网化成效不明显。
为此,《行动计划》分别从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力图打通互联网与制造企业之间的行业壁垒,使双方形成合作共同体,携手面对融合困局。一是建立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机制,支持搭建常态化的企业交流互动平台,以破除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在理念、制度、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行业壁垒,实现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在多个层面的充分对接,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知识资源共享与互补。二是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加大对互联网+制造业的财政支持,引导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工业企业在技术、资本等层面开展PPP战略合作,协力打破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瓶颈,共同打造支柱型、领军型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产业生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撑《中国制造2025》实施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该行动计划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等七大主要行动。《中国电子报》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解读专栏,约请业界专家对该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深入发展,“互联网+”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就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展开部署,为我国制造业加快生产模式变革、培育新增长点、促进转型发展开辟有效途径。
驱动制造模式深刻变革
互联网加速与制造业研发、生产、资源配置、组织等领域融合,深刻变革了企业生产方式、要素配置方式和创新模式。众设众包、协同设计、网络创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模式正在构建企业竞争新优势。
按需、众包、众创等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快速发展。研发设计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对企业集聚资源、集成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互联网平台为企业集聚、对接各类社会创新资源提供了有效载体,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快速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家电、服装等与消费端衔接紧密的行业搭建开放网络平台,畅通与用户交互渠道,广泛采集用户需求,发展按需定制业务。海尔等大型企业进一步探索发展众包模式,在掌握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交互创新社区(HOPE)吸引企业内部员工、社会研发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意设计,发布了天樽空调、雷神笔记本等一系列互联网创新产品。机械、航空等离消费端较远的行业注重集聚共享生产要素与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设计。如,中国商飞基于网络协同设计平台,高效协调了全球数十家设计商、几千名工程师,完成C919型飞机的在线协同设计,大大缩短研发周期。行业领军企业在创业创新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通过众创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客团队提供研发测试、创业培训、投融资、创业孵化等服务资源,逐步形成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为实现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企业长期忽视研发设计能力建设,过度依赖引进吸收,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行动计划》提出在消费电子、家电、制鞋、服装等消费品业,以及在机械、航空、船舶、汽车、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行业进一步应用推广开放式研发设计新模式,鼓励发展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将有效改善我国制造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成为新型制造模式。现代社会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大量释放,制造企业单一规模生产和以产定销的传统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造成产品生产过剩和供需失衡。互联网应用条件下,企业一方面利用交互平台将碎片化、个性化需求汇聚成批量订单,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促进制造工艺和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与产品个性化要求的柔性匹配,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如,青岛红领通过个性化定制平台,逆向整合服装设计和生产要素,形成了数据驱动、全球协同、全员在线、实时同步的服装智能定制模式,促进原材料库存减少了80%,生产周期缩短了40%。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工业生产逐步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试水”网络化协同制造,不仅基于网络平台促进设计、制造资源的共享协同和优化配置,而且进一步改造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培育竞争新优势。如,海尔将8万多员工解构成一支由上千个自主经营单元组成的并联舰队,形成以销定产的敏捷供应链。宝马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跨区域、跨链条协作的利益共同体。中小企业借助互联网构建虚拟产业集群,以小批量、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产品优势发展壮大,形成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云制造借助云计算的理念,将技术、工艺、模型、知识、软硬件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通过系统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各类制造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敏捷生产能力。如,航空科工通过云制造平台将设计模型、软件、3D打印、数控机床等资源以资源池的形式进行共享,每道工序在不同加工中心合理排产,避免或减少了重复投资。除此之外,《行动计划》还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能力像商品一样在线“销售”,促进生产能力与外部生产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企业生产能力的*化应用。
创造制造业增值新空间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大潮不仅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蓝海,工业云服务、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速重构价值链。
工业云成为制造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工业云服务将信息资源按需供给、共享使用的云服务理念运用到制造领域,实现制造资源和工业软件、研发设计等服务的按需供给。以工业云平台为基础,数码大方与北京泵阀企业合作建立泵阀产品快速研发体系,提供支持企业定制个性化研发设计服务的APP应用,促进泵阀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
工业电子商务成为主流。电子商务在制造企业营销服务中的应用日益深入,直销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网络营销新模式不断涌现。一些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实现“从工厂直达顾客(F2C)”,既能减少渠道推广费用,又与顾客建立直接联系,基于客户细分特征精准开发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用户社交和偏好信息,企业广泛开展基于具体场景的社交式营销。如,苏宁云商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社交营销解决方案,打造“云信”等社交平台,满足用户社交购物需求。此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实施为跨境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契机,兰亭集序、关天之窗等B2C平台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扩大工业品消费市场、实现“中国制造”优进优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提供了有效途径。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生态待完善
目前,工业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价格门槛。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对于互联网化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很多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认识有限,并未意识到互联网化是对行业原有思维和运营模式的颠覆,与互联网企业衔接也存在机制缺失,跨行业对话交流不足,导致企业互联网化成效不明显。
为此,《行动计划》分别从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力图打通互联网与制造企业之间的行业壁垒,使双方形成合作共同体,携手面对融合困局。一是建立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机制,支持搭建常态化的企业交流互动平台,以破除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在理念、制度、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行业壁垒,实现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在多个层面的充分对接,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知识资源共享与互补。二是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加大对互联网+制造业的财政支持,引导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工业企业在技术、资本等层面开展PPP战略合作,协力打破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瓶颈,共同打造支柱型、领军型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