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两化-知识宣贯

郑永亮:加速“本质贯标” 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9-01-08 浏览次数:66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目标一经发布,立刻成为指导产业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南。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广大企业应如何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一步步名扬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经营模式的快速复制和廉价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逐渐成为了低端、廉价、同质化和过度竞争的代名词,甚至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山寨”也被打上了创新的标志;而由于诚信和监管的缺失,在一些领域内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产品质量严重滑坡,甚至波及到了民生产业。此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也迫使企业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重新塑造竞争优势。


如何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是一味强调生产装备升级改造、机器换人、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吗?显然都不是,因为面对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单纯强调两化融合技术手段的应用,只能是带来更大量的同质化市场供给。在此过程中也许会淘汰掉一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但仍难以避免企业间单纯的价格竞争。例如国内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早的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可以达到智能制造的初期水平,但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困境。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给出的答案就是“创新驱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沈阳机床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床数控系统,不仅将国内同行远远甩在了身后,而且跻身国际*行列,创造了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全球行业第一的佳绩,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然而重大技术创新的漫长周期、巨额投入以及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往往使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就连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如今回忆起创新过程的艰辛也不禁感慨:“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与重大技术创新相比,管理创新的投入和风险则相对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加快管理创新 改善质量供给对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同样需要借助方法论总结推广,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来实现。二战以后,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质量管理新问题,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先后研究总结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环、5S、6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并加以推广。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化标准组织制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更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采用和认可。现在看来,所有这些管理创新都对质量提升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样在对中航工业、海尔集团、青岛红领、中联重科、苏州金龙、镇海炼化等国内企业两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无不是在审时度势地进行战略分析和调整之后,为实现战略目标统筹实施了流程优化和组织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和工业化手段的融合应用,从而获得了特定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正是在对大量先进企业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和一般规律加以提炼总结,形成的一套系统化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方法论。由此可见,在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面向广大企业推广普及两化融合建设的方法论,充分发挥好这个抓手和工具的作用。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能力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目标一经发布,立刻成为指导产业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南。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广大企业应如何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一步步名扬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经营模式的快速复制和廉价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逐渐成为了低端、廉价、同质化和过度竞争的代名词,甚至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山寨”也被打上了创新的标志;而由于诚信和监管的缺失,在一些领域内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产品质量严重滑坡,甚至波及到了民生产业。此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也迫使企业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重新塑造竞争优势。


    如何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是一味强调生产装备升级改造、机器换人、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吗?显然都不是,因为面对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单纯强调两化融合技术手段的应用,只能是带来更大量的同质化市场供给。在此过程中也许会淘汰掉一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但仍难以避免企业间单纯的价格竞争。例如国内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早的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可以达到智能制造的初期水平,但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困境。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给出的答案就是“创新驱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沈阳机床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床数控系统,不仅将国内同行远远甩在了身后,而且跻身国际*行列,创造了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全球行业第一的佳绩,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然而重大技术创新的漫长周期、巨额投入以及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往往使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就连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如今回忆起创新过程的艰辛也不禁感慨:“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与重大技术创新相比,管理创新的投入和风险则相对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加快管理创新 改善质量供给对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同样需要借助方法论总结推广,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来实现。二战以后,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质量管理新问题,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先后研究总结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环、5S、6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并加以推广。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化标准组织制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更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采用和认可。现在看来,所有这些管理创新都对质量提升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样在对中航工业、海尔集团、青岛红领、中联重科、苏州金龙、镇海炼化等国内企业两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无不是在审时度势地进行战略分析和调整之后,为实现战略目标统筹实施了流程优化和组织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和工业化手段的融合应用,从而获得了特定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正是在对大量先进企业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和一般规律加以提炼总结,形成的一套系统化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方法论。由此可见,在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面向广大企业推广普及两化融合建设的方法论,充分发挥好这个抓手和工具的作用。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能力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目标一经发布,立刻成为指导产业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南。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广大企业应如何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一步步名扬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经营模式的快速复制和廉价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逐渐成为了低端、廉价、同质化和过度竞争的代名词,甚至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山寨”也被打上了创新的标志;而由于诚信和监管的缺失,在一些领域内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产品质量严重滑坡,甚至波及到了民生产业。此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也迫使企业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重新塑造竞争优势。


如何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是一味强调生产装备升级改造、机器换人、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吗?显然都不是,因为面对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单纯强调两化融合技术手段的应用,只能是带来更大量的同质化市场供给。在此过程中也许会淘汰掉一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但仍难以避免企业间单纯的价格竞争。例如国内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早的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可以达到智能制造的初期水平,但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困境。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给出的答案就是“创新驱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沈阳机床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床数控系统,不仅将国内同行远远甩在了身后,而且跻身国际*行列,创造了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全球行业第一的佳绩,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然而重大技术创新的漫长周期、巨额投入以及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往往使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就连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如今回忆起创新过程的艰辛也不禁感慨:“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与重大技术创新相比,管理创新的投入和风险则相对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加快管理创新 改善质量供给对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同样需要借助方法论总结推广,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来实现。二战以后,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质量管理新问题,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先后研究总结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环、5S、6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并加以推广。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化标准组织制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更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采用和认可。现在看来,所有这些管理创新都对质量提升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样在对中航工业、海尔集团、青岛红领、中联重科、苏州金龙、镇海炼化等国内企业两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无不是在审时度势地进行战略分析和调整之后,为实现战略目标统筹实施了流程优化和组织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和工业化手段的融合应用,从而获得了特定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正是在对大量先进企业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和一般规律加以提炼总结,形成的一套系统化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方法论。由此可见,在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面向广大企业推广普及两化融合建设的方法论,充分发挥好这个抓手和工具的作用。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能力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目标一经发布,立刻成为指导产业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南。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广大企业应如何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一步步名扬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经营模式的快速复制和廉价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逐渐成为了低端、廉价、同质化和过度竞争的代名词,甚至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山寨”也被打上了创新的标志;而由于诚信和监管的缺失,在一些领域内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产品质量严重滑坡,甚至波及到了民生产业。此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也迫使企业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重新塑造竞争优势。


    如何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是一味强调生产装备升级改造、机器换人、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吗?显然都不是,因为面对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单纯强调两化融合技术手段的应用,只能是带来更大量的同质化市场供给。在此过程中也许会淘汰掉一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但仍难以避免企业间单纯的价格竞争。例如国内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早的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可以达到智能制造的初期水平,但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困境。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给出的答案就是“创新驱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沈阳机床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床数控系统,不仅将国内同行远远甩在了身后,而且跻身国际*行列,创造了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全球行业第一的佳绩,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然而重大技术创新的漫长周期、巨额投入以及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往往使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就连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如今回忆起创新过程的艰辛也不禁感慨:“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与重大技术创新相比,管理创新的投入和风险则相对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加快管理创新 改善质量供给对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同样需要借助方法论总结推广,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来实现。二战以后,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质量管理新问题,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先后研究总结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环、5S、6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并加以推广。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化标准组织制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更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采用和认可。现在看来,所有这些管理创新都对质量提升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样在对中航工业、海尔集团、青岛红领、中联重科、苏州金龙、镇海炼化等国内企业两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无不是在审时度势地进行战略分析和调整之后,为实现战略目标统筹实施了流程优化和组织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和工业化手段的融合应用,从而获得了特定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正是在对大量先进企业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和一般规律加以提炼总结,形成的一套系统化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方法论。由此可见,在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面向广大企业推广普及两化融合建设的方法论,充分发挥好这个抓手和工具的作用。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能力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