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

粤“一号文件”,给汕头科技创新带来哪些机遇?

发布时间:2019-01-28 浏览次数:53

广东省政府发布2019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建设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12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型、突破性政策。


记者梳理发现,12项政策重点布局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满满的干货,是广东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体现了广东先行先试的改革自信和创新精神。

粤“一号文件”将给汕头科技创新带来哪些机遇?汕头又该如何把握?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型企业负责人,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学习好梳理好“科创12条”政策“为我所用”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科创12条”覆盖面广,汕头市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这十二条政策学懂弄通,结合汕头的实际梳理分析,逐条找出对推动汕头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有用、能用、适用的政策加以贯彻落实,让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陈鸿宇教授直言,汕头这几年经济发展有赖于产业创新,但与大城市相比,汕头的产业层次还是偏低,产品的科技含量还不够高,影响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优势产业集群也难以成型。因此,汕头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拉动,首先要提升产业链各个链节的“高科技渗透率”。如化工材料业目前已经是汕头的第二大制造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依托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这一创新平台,加大汕头化工材料产业与潮州、揭阳相关产业的合作力度,特别是与揭阳炼化项目的合作,壮大汕头和整个粤东的化学工业产业集群。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分中心。余丹 摄

其次,汕头市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大机遇、大文章”,尽快研究和出台配套政策,大力引进港澳及珠三角风投机构和项目落地汕头,解决汕头市科技创新的人才缺乏、资金缺乏两个短板。

政府部门对于已经在汕头市新建高技术园区、孵化器的风投创投机构,要特事特办,提供“首席服务官”全程跟进,扫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其尽快发挥效能。

再次,针对政策中提及的对港澳人才引进、装备引进这方面的措施,陈鸿宇教授认为,汕头市应该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作为吸引港澳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华侨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为港澳和海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和优质的人居环境

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杨立轩 摄

针对汕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多的现状,陈鸿宇教授认为,一方面可以尽快推进东海岸新城汕头大学分校区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拓展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海内外优秀的大学资源落地华侨试验区,在华侨试验区新办1至2所理工类大学的分院。

汕头大学。余丹 摄

最后,陈鸿宇教授指出,汕头要高度重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培育。除了人才引进和培育,留住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基础。目前揭牌成立的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是重要的创新平台,广以高科技产业园和*高新区都是重要的创新平台,各个平台之间要同向互补,各展优势。

另外,通过各个创新平台来吸引人才,“我们就不仅要做实验室和产业园,而且要通过实验室做科创园、科学城,也就是说,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汕头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是融为一体的,要用活省里关于支持科创的用地、环保等政策。”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揭牌。余丹 摄

科技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创12条”政策中比较鲜明的导向是深化改革,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在经费使用、成果权属、科技评价、国资管理、科研组织模式、职称评价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力度大的政策举措。

汕头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方强教授认为,在当下这个阶段,“科创12条”从创新的源头之一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松绑,给予科技工作者非常明确的导向,有助于科技人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但他也强调,当地政府包括高校科技工作者要清醒地意识到,“打通科技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牵涉到方方面面,“政策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不是有了政策就能导致好的结果,但是没有好的政策肯定是难以产生好的结果。”

方强教授强调,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细化下来包含制度、文化、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政策只是制度建设的一个方面,文化层面需要包括地方政府、高校营造一个创新氛围,过程管理指开展上游基础研究的时候就要对接中游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及下游的成果转化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一环扣一环的过程,要以“链条式”的想法去考虑整个应用。

“科创12条”从创新的源头之一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松绑。杨立轩 摄

方强教授指出,科技创新方面汕头的确与珠三角有一定差距,但汕头作为后发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面对未来,扎根本土,“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认为,在“引进来”与“自己干”方面,汕头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引进优秀项目和人才结合本土人才的培育,在一些项目布局上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目光,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水到才能渠成。作为科技工作者自身,要充分了解自己科研工作的上下游以及对应的当地产业,凝练出关键的研究问题,要有长期攻关的毅力,提高科研产出的质,从而提高产出成果的可转化性。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有助企业融资

措施第八条提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包括鼓励银行开展科技信贷特色服务,对新注册成立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予以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吸引金融科技企业和人才落户,对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予以支持等等。

对此,汕头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昕认为,“科创12条”将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单独作为完整一条政策提出来,反映了省政府对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重视。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将助力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四链融合”

陈昕表示,汕头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一直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对接,鼓励银行开展科技信贷与投贷联动等新型业务,并已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促进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省创新创业基金组建了粤科汕头创投基金,促进科技企业直接融资;与省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共建华侨板“科创层”,助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并推动开展科技保险等业务。

中国银行为汕头中小企业现场办理贷款。

陈昕说, “科创12条”科技金融部分还提供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包,对科技企业是重大利好,汕头科技主管部门将认真贯彻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结合汕头实际研究落实相关政策,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降低科技企业成本,缓解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难,促进产业发展。

有助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

措施第十条提出,要提高区域创新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并细化到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设立基金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型企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等。

对此措施,汕头市政协委员、广东心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永铢认为,这对于现代农业及深加工企业来说都是极大利好。随着人力成本上升、物料上涨、环保生态成本的投入,企业发展越来越难,传统农业为地方带来的税收有限,但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型企业+供应链的企业,能够为地方带来了大量的财税收入。

杜永铢以心瓷科技公司为例,企业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侧应链的结构,以B2B、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汇集地方集散型的狮头鹅养殖户,统一收购及集中加工,以标准化、品牌化、高质化重新定位澄海狮头鹅,供应给国内大型供应链企业合作,营业额与税收大幅度增长。

澄海狮头鹅也能标准化。

同时,借助当前汕头政府与黑龙江鹤岗市开展对口合作交流的契机,心瓷科技公司紧抓机遇,补充农产品线,丰富品类,尤其是加强与鹤岗市萝北县合作,引进优质大米及山货,利用互联网及供应链优势在线上线下开展销售,目前进展顺利。

杜永铢直言,有了这些科技措施的扶持,他将更有信心继续做大做强企业,希望汕头政府加大力度从政策、融资渠道、专项资金等方面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型企业+供应链“企业给予大力的培育与支持

心瓷科技公司加强与鹤岗市萝北县合作,引进优质大米及山货。

为科研“松绑”让合作无地域局限

粤“一号文件”突出了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特色,不仅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而且深化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所获收益全部归单位自主分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奖励可进行股权确认。同时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在多种途径方面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问题。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华晨教授表示,这些措施,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来说非常振奋人心。在当下西方某些国家推行封锁、围堵、遏制中国经济、科技的逆全球化战略大背景下,确实很希望政府能够利用这一特殊时机,加大力度吸引、用好人才,大力发展和提升科技,振兴实业和经济,冲破重围。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管轶教授团队参与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全国卫生系统以及广东省科技界在该成果级别上“零”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管轶教授团队。

朱华晨教授与管轶教授都是香港大学的*教职员工,同时也是汕头大学的兼聘教授,自2000年在汕头设立合作基地以来,实验室充分利用了两地合作的优势,在近20年的时间产出丰硕成果。但朱教授坦言,这些年来,实验室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政策和经费、人员调动等方面的问题。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

“文件第1、2条,对充分利用港澳及其他境外人才智库,促进粤港澳更灵活、更密切、更有成效的科技合作,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意义。”朱华晨教授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类似于他们这样的科研人员,密切来往于两地,充分利用两地的资源和优势,合作共赢,共同提升粤港澳的科技水平和转化能力,对汕头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创12条”中提到,要支持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或研发机构,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对此,智美科技创始人、CEO陈子杰认为,这一点对汕头来说有天然的优势。

一方面,汕头有面向海外、辐射东南亚的华侨资源,另一方面目前汕头拥有华侨试验区这一国字号创新平台,在连接海外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方面有天然的区位优势。陈子杰说,在此基础上叠加国家、省对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推动政策,若汕头可以做好相关布局,引进包括东南亚在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科技人才落地汕头,对于汕头未来“弯道超车”,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来说是极大利好。

智美科技目前为天猫国际等跨境电商的核心服务商。

陈子杰认为,汕头政府应认真结合“科创12条”,利用好国家对于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的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科研机构、合作项目落地汕头,提升汕头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得益于科技创新,智美科技近几年蓬勃发展,成为汕头知名的科技型企业。针对一号文中第七点措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陈子杰认为,该措施更偏向于用市场化去认定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这对企业释放出合作的讯息。汕头企业要更多地思考如何介入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如何更加灵活地结合高校机构做好科技转化,这将对整个科技转化和市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智美AR智能试妆镜走俏海外市场。

同时,“科创12条”更加强化了企业家在整个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当中的重要性,给予科技型企业家专业技术职称的这样的一个认定,陈子杰认为这将极大激发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龙湖科创中心负责人岳小平认为,“科创12条”十分全面,既有专项政策,又有许多普惠性政策,其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岳小平看来尤为重要:“过去许多成果受制于体制机制,在实验室没办法转化到地方产业,如今政策打开,对于平台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是促进科技向产业融合的重要点。”

龙湖科创中心。

岳小平说,平台型企业作为连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科创12条”的扶持,更有利于科技集聚,更深入地打通渠道,寻找到更好的科技成果,对接到有实力、有需求,亟待转型升级的企业。岳小平建议,汕头政府针对平台型企业,能够“扶重点,立标杆”,形成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科创发展。此外,他还希望地方政府在科研用地方面,能够向平台型企业予以倾斜,让平台型企业能发挥更大作用。



广东省政府发布2019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建设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12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型、突破性政策。


记者梳理发现,12项政策重点布局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满满的干货,是广东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体现了广东先行先试的改革自信和创新精神。

粤“一号文件”将给汕头科技创新带来哪些机遇?汕头又该如何把握?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型企业负责人,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学习好梳理好“科创12条”政策“为我所用”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科创12条”覆盖面广,汕头市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这十二条政策学懂弄通,结合汕头的实际梳理分析,逐条找出对推动汕头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有用、能用、适用的政策加以贯彻落实,让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陈鸿宇教授直言,汕头这几年经济发展有赖于产业创新,但与大城市相比,汕头的产业层次还是偏低,产品的科技含量还不够高,影响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优势产业集群也难以成型。因此,汕头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拉动,首先要提升产业链各个链节的“高科技渗透率”。如化工材料业目前已经是汕头的第二大制造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依托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这一创新平台,加大汕头化工材料产业与潮州、揭阳相关产业的合作力度,特别是与揭阳炼化项目的合作,壮大汕头和整个粤东的化学工业产业集群。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分中心。余丹 摄

其次,汕头市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大机遇、大文章”,尽快研究和出台配套政策,大力引进港澳及珠三角风投机构和项目落地汕头,解决汕头市科技创新的人才缺乏、资金缺乏两个短板。

政府部门对于已经在汕头市新建高技术园区、孵化器的风投创投机构,要特事特办,提供“首席服务官”全程跟进,扫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其尽快发挥效能。

再次,针对政策中提及的对港澳人才引进、装备引进这方面的措施,陈鸿宇教授认为,汕头市应该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作为吸引港澳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华侨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为港澳和海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和优质的人居环境

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杨立轩 摄

针对汕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多的现状,陈鸿宇教授认为,一方面可以尽快推进东海岸新城汕头大学分校区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拓展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海内外优秀的大学资源落地华侨试验区,在华侨试验区新办1至2所理工类大学的分院。

汕头大学。余丹 摄

最后,陈鸿宇教授指出,汕头要高度重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培育。除了人才引进和培育,留住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基础。目前揭牌成立的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是重要的创新平台,广以高科技产业园和*高新区都是重要的创新平台,各个平台之间要同向互补,各展优势。

另外,通过各个创新平台来吸引人才,“我们就不仅要做实验室和产业园,而且要通过实验室做科创园、科学城,也就是说,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汕头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是融为一体的,要用活省里关于支持科创的用地、环保等政策。”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揭牌。余丹 摄

科技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创12条”政策中比较鲜明的导向是深化改革,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在经费使用、成果权属、科技评价、国资管理、科研组织模式、职称评价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力度大的政策举措。

汕头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方强教授认为,在当下这个阶段,“科创12条”从创新的源头之一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松绑,给予科技工作者非常明确的导向,有助于科技人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但他也强调,当地政府包括高校科技工作者要清醒地意识到,“打通科技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牵涉到方方面面,“政策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不是有了政策就能导致好的结果,但是没有好的政策肯定是难以产生好的结果。”

方强教授强调,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细化下来包含制度、文化、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政策只是制度建设的一个方面,文化层面需要包括地方政府、高校营造一个创新氛围,过程管理指开展上游基础研究的时候就要对接中游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及下游的成果转化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一环扣一环的过程,要以“链条式”的想法去考虑整个应用。

“科创12条”从创新的源头之一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松绑。杨立轩 摄

方强教授指出,科技创新方面汕头的确与珠三角有一定差距,但汕头作为后发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面对未来,扎根本土,“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认为,在“引进来”与“自己干”方面,汕头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引进优秀项目和人才结合本土人才的培育,在一些项目布局上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目光,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水到才能渠成。作为科技工作者自身,要充分了解自己科研工作的上下游以及对应的当地产业,凝练出关键的研究问题,要有长期攻关的毅力,提高科研产出的质,从而提高产出成果的可转化性。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有助企业融资

措施第八条提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包括鼓励银行开展科技信贷特色服务,对新注册成立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予以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吸引金融科技企业和人才落户,对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予以支持等等。

对此,汕头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昕认为,“科创12条”将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单独作为完整一条政策提出来,反映了省政府对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重视。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将助力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四链融合”

陈昕表示,汕头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一直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对接,鼓励银行开展科技信贷与投贷联动等新型业务,并已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促进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省创新创业基金组建了粤科汕头创投基金,促进科技企业直接融资;与省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共建华侨板“科创层”,助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并推动开展科技保险等业务。

中国银行为汕头中小企业现场办理贷款。

陈昕说, “科创12条”科技金融部分还提供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包,对科技企业是重大利好,汕头科技主管部门将认真贯彻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结合汕头实际研究落实相关政策,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降低科技企业成本,缓解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难,促进产业发展。

有助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

措施第十条提出,要提高区域创新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并细化到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设立基金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型企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等。

对此措施,汕头市政协委员、广东心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永铢认为,这对于现代农业及深加工企业来说都是极大利好。随着人力成本上升、物料上涨、环保生态成本的投入,企业发展越来越难,传统农业为地方带来的税收有限,但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型企业+供应链的企业,能够为地方带来了大量的财税收入。

杜永铢以心瓷科技公司为例,企业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侧应链的结构,以B2B、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汇集地方集散型的狮头鹅养殖户,统一收购及集中加工,以标准化、品牌化、高质化重新定位澄海狮头鹅,供应给国内大型供应链企业合作,营业额与税收大幅度增长。

澄海狮头鹅也能标准化。

同时,借助当前汕头政府与黑龙江鹤岗市开展对口合作交流的契机,心瓷科技公司紧抓机遇,补充农产品线,丰富品类,尤其是加强与鹤岗市萝北县合作,引进优质大米及山货,利用互联网及供应链优势在线上线下开展销售,目前进展顺利。

杜永铢直言,有了这些科技措施的扶持,他将更有信心继续做大做强企业,希望汕头政府加大力度从政策、融资渠道、专项资金等方面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型企业+供应链“企业给予大力的培育与支持

心瓷科技公司加强与鹤岗市萝北县合作,引进优质大米及山货。

为科研“松绑”让合作无地域局限

粤“一号文件”突出了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特色,不仅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而且深化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所获收益全部归单位自主分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奖励可进行股权确认。同时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在多种途径方面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问题。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华晨教授表示,这些措施,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来说非常振奋人心。在当下西方某些国家推行封锁、围堵、遏制中国经济、科技的逆全球化战略大背景下,确实很希望政府能够利用这一特殊时机,加大力度吸引、用好人才,大力发展和提升科技,振兴实业和经济,冲破重围。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管轶教授团队参与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全国卫生系统以及广东省科技界在该成果级别上“零”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管轶教授团队。

朱华晨教授与管轶教授都是香港大学的*教职员工,同时也是汕头大学的兼聘教授,自2000年在汕头设立合作基地以来,实验室充分利用了两地合作的优势,在近20年的时间产出丰硕成果。但朱教授坦言,这些年来,实验室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政策和经费、人员调动等方面的问题。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

“文件第1、2条,对充分利用港澳及其他境外人才智库,促进粤港澳更灵活、更密切、更有成效的科技合作,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意义。”朱华晨教授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类似于他们这样的科研人员,密切来往于两地,充分利用两地的资源和优势,合作共赢,共同提升粤港澳的科技水平和转化能力,对汕头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创12条”中提到,要支持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或研发机构,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对此,智美科技创始人、CEO陈子杰认为,这一点对汕头来说有天然的优势。

一方面,汕头有面向海外、辐射东南亚的华侨资源,另一方面目前汕头拥有华侨试验区这一国字号创新平台,在连接海外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方面有天然的区位优势。陈子杰说,在此基础上叠加国家、省对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推动政策,若汕头可以做好相关布局,引进包括东南亚在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科技人才落地汕头,对于汕头未来“弯道超车”,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来说是极大利好。

智美科技目前为天猫国际等跨境电商的核心服务商。

陈子杰认为,汕头政府应认真结合“科创12条”,利用好国家对于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的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科研机构、合作项目落地汕头,提升汕头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得益于科技创新,智美科技近几年蓬勃发展,成为汕头知名的科技型企业。针对一号文中第七点措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陈子杰认为,该措施更偏向于用市场化去认定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这对企业释放出合作的讯息。汕头企业要更多地思考如何介入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如何更加灵活地结合高校机构做好科技转化,这将对整个科技转化和市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智美AR智能试妆镜走俏海外市场。

同时,“科创12条”更加强化了企业家在整个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当中的重要性,给予科技型企业家专业技术职称的这样的一个认定,陈子杰认为这将极大激发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龙湖科创中心负责人岳小平认为,“科创12条”十分全面,既有专项政策,又有许多普惠性政策,其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岳小平看来尤为重要:“过去许多成果受制于体制机制,在实验室没办法转化到地方产业,如今政策打开,对于平台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是促进科技向产业融合的重要点。”

龙湖科创中心。

岳小平说,平台型企业作为连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科创12条”的扶持,更有利于科技集聚,更深入地打通渠道,寻找到更好的科技成果,对接到有实力、有需求,亟待转型升级的企业。岳小平建议,汕头政府针对平台型企业,能够“扶重点,立标杆”,形成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科创发展。此外,他还希望地方政府在科研用地方面,能够向平台型企业予以倾斜,让平台型企业能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