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综合资讯

广东发布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9-01-07 浏览次数:67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在“关于印发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到2019年,珠江西岸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及成果,在优势传统制造业重点细分行业、企业巩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广泛实现,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和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珠江西岸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力争进入全球制造业先进水平,达到与德国制造业“同场竞技、同步赛跑”的水平;珠江西岸地区力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 

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为:

优化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注重建链、补链、强链等环节的招商工作,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尖配套项目。重点发展工作母机类制造业,突出抓好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项目。落实省、市、县三级督导机制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围绕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建立项目推进沟通机制,推进签约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到2019年,共新引进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800个,推进700个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开工和470个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投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省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落实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服务意识,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发挥省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为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聚焦重点行业,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到2019年,实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投资额年均增长20%。(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1.打造产业发展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在珠江西岸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引进150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和20个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团队,孵化40家以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在珠江西岸地区转化。到2019年,珠江西岸地区制造业领域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00家。(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质监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珠江西岸优势产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创新资源,创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参与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3.强化珠江西岸城市群产业链协同创新。组建重点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标准、关键技术、专利运用及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支持科研院所聚焦产业发展应用技术,围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装备消化创新。(省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知识产权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1.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推进珠海、佛山、中山、肇庆、江门、顺德等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推动各基地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到2019年,在珠江西岸地区建设10个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发展壮大珠江西岸地区13家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发展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服务商。推动珠江西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粤产工业机器人。加快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检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认证认可、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知识产权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3.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准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所在地市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分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到2019年,在珠江西岸地区组织实施3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4.促进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珠江西岸企业创新成果在市场转化的效率,组织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产品专题对接活动,搭建技术成果供应方和潜在需求方的对接桥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1.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制定实施广东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家电、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为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动绿色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启动“万企”清洁生产审核行动和“百园”循环化改造行动,以清洁生产企业和循环化改造园区为重点,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园区,组织开展国家绿色工厂、园区和供应链创建,加快国家电子电器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等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到2019年,珠江西岸地区循环化改造园区达到28个,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2800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开展重大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及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的推广,每年发布并推广应用一批重点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继续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家电、汽车、机电等节能环保产品,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普及率。(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3.创建绿色中心。加强绿色数据中心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及设备(产品),推荐我省技术纳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快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发挥中国电子学会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委员会南方气候区域工作组技术优势,支持省绿色数据中心发展促进会发展壮大,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4.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依托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区。依托佛山赢家“城市矿产”基地、广东天保废旧塑料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双水废钢铁回收利用产业基地(粤港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业,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以珠江西岸六市一区为重要依托,积极创建“珠三角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大力发展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面向轻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建材、家电、食品、医药、纺织等珠江西岸主要制造业领域,开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新模式试点示范,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项目,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以制造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及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面向产业链及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能力。开展重点制造行业融合发展精准对接,解决企业信息化升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推动珠江西岸智能装备及工业软硬件需求市场的有效释放。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及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带动行业大数据发展。到2019年,培育40家左右的融合发展新模式试点企业,面向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重点领域,支持标杆示范项目在行业内推广,召开行业制造企业大型对接会,为珠江西岸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精准服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发展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 


  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工业设计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等方面的研发应用,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塑造制造业新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加强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的产品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工业设计进集群活动,推动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办好“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广东设计周”,加强大赛获奖成果后续跟踪服务,实施获奖成果产业化和创业扶持。到2019年,培育4个*工业设计中心、10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加快发展供应链管理。支持供应链管理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不同,分类培育一批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企业,带动企业向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物流组织模式,建立“嵌入式”、“一站式”联动发展体系,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实施“互联网+现代物流”专项行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产业,促进物流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链和生态圈,培育建设互联网时代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到2019年,培育3个省级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推动产业与金融结合发展。 


  创新“基金带动+财政支持”、“投贷联动+融资租赁+产融结合”等财政金融服务模式,推进珠江西岸产融深度合作。支持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注册挂牌,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债、可转债等进行直接融资。发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作用,支持珠江西岸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财政金融有效互动模式,鼓励地方政府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奖励、风险补偿、担保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推动政银企合作,促进产融结合,推进佛山产融合作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省金融办、经济和信息化委、知识产权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加快引进和培养制造业人才。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人才发展战略,开展制造业“高端人才聚集工程”。深入实施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国家及区域重大人才计划,依托各地产业园区、基地中心,组织开展海外专家南粤行、海外人才招聘推介洽谈会等活动,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珠江西岸制造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员和经费用于制造业人才培养,并纳入项目实施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创新主体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创新实践基地,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定岗”、“定向”等多种模式培训。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实训中心,基本实现每个重点制造业基地均有1所以上对口职业院校并有针对性开设相关专业。到2019年,支持培育制造业技能人才108万人,比2016年增长20%,其中高技能人才38万人,占制造业技能人才总量的35%;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创新实践基地总数达130个,“扬帆计划”和“广东特支计划”制造业领域入选人才总数比2016年增长50%。(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在“关于印发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到2019年,珠江西岸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及成果,在优势传统制造业重点细分行业、企业巩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广泛实现,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和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珠江西岸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力争进入全球制造业先进水平,达到与德国制造业“同场竞技、同步赛跑”的水平;珠江西岸地区力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 

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为:

优化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注重建链、补链、强链等环节的招商工作,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尖配套项目。重点发展工作母机类制造业,突出抓好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项目。落实省、市、县三级督导机制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围绕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建立项目推进沟通机制,推进签约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到2019年,共新引进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800个,推进700个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开工和470个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投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省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落实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服务意识,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发挥省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为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聚焦重点行业,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到2019年,实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投资额年均增长20%。(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1.打造产业发展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在珠江西岸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引进150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和20个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团队,孵化40家以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在珠江西岸地区转化。到2019年,珠江西岸地区制造业领域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00家。(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质监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珠江西岸优势产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创新资源,创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参与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3.强化珠江西岸城市群产业链协同创新。组建重点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标准、关键技术、专利运用及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支持科研院所聚焦产业发展应用技术,围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装备消化创新。(省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知识产权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1.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推进珠海、佛山、中山、肇庆、江门、顺德等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推动各基地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到2019年,在珠江西岸地区建设10个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发展壮大珠江西岸地区13家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发展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服务商。推动珠江西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粤产工业机器人。加快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检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认证认可、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知识产权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3.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准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所在地市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分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到2019年,在珠江西岸地区组织实施3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4.促进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珠江西岸企业创新成果在市场转化的效率,组织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产品专题对接活动,搭建技术成果供应方和潜在需求方的对接桥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1.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制定实施广东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家电、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为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动绿色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启动“万企”清洁生产审核行动和“百园”循环化改造行动,以清洁生产企业和循环化改造园区为重点,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园区,组织开展国家绿色工厂、园区和供应链创建,加快国家电子电器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等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到2019年,珠江西岸地区循环化改造园区达到28个,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2800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开展重大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及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的推广,每年发布并推广应用一批重点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继续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家电、汽车、机电等节能环保产品,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普及率。(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3.创建绿色中心。加强绿色数据中心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及设备(产品),推荐我省技术纳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快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发挥中国电子学会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委员会南方气候区域工作组技术优势,支持省绿色数据中心发展促进会发展壮大,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4.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依托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区。依托佛山赢家“城市矿产”基地、广东天保废旧塑料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双水废钢铁回收利用产业基地(粤港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业,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以珠江西岸六市一区为重要依托,积极创建“珠三角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大力发展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面向轻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建材、家电、食品、医药、纺织等珠江西岸主要制造业领域,开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新模式试点示范,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项目,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以制造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及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面向产业链及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能力。开展重点制造行业融合发展精准对接,解决企业信息化升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推动珠江西岸智能装备及工业软硬件需求市场的有效释放。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及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带动行业大数据发展。到2019年,培育40家左右的融合发展新模式试点企业,面向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重点领域,支持标杆示范项目在行业内推广,召开行业制造企业大型对接会,为珠江西岸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精准服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发展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 


  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工业设计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等方面的研发应用,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塑造制造业新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加强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的产品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工业设计进集群活动,推动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办好“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广东设计周”,加强大赛获奖成果后续跟踪服务,实施获奖成果产业化和创业扶持。到2019年,培育4个*工业设计中心、10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2.加快发展供应链管理。支持供应链管理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不同,分类培育一批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企业,带动企业向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物流组织模式,建立“嵌入式”、“一站式”联动发展体系,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实施“互联网+现代物流”专项行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产业,促进物流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链和生态圈,培育建设互联网时代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到2019年,培育3个省级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推动产业与金融结合发展。 


  创新“基金带动+财政支持”、“投贷联动+融资租赁+产融结合”等财政金融服务模式,推进珠江西岸产融深度合作。支持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注册挂牌,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债、可转债等进行直接融资。发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作用,支持珠江西岸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财政金融有效互动模式,鼓励地方政府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奖励、风险补偿、担保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推动政银企合作,促进产融结合,推进佛山产融合作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省金融办、经济和信息化委、知识产权局,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加快引进和培养制造业人才。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人才发展战略,开展制造业“高端人才聚集工程”。深入实施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国家及区域重大人才计划,依托各地产业园区、基地中心,组织开展海外专家南粤行、海外人才招聘推介洽谈会等活动,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珠江西岸制造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员和经费用于制造业人才培养,并纳入项目实施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创新主体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创新实践基地,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定岗”、“定向”等多种模式培训。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实训中心,基本实现每个重点制造业基地均有1所以上对口职业院校并有针对性开设相关专业。到2019年,支持培育制造业技能人才108万人,比2016年增长20%,其中高技能人才38万人,占制造业技能人才总量的35%;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创新实践基地总数达130个,“扬帆计划”和“广东特支计划”制造业领域入选人才总数比2016年增长50%。(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政府)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