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综合资讯

移动互联网生死跌宕的一年

发布时间:2019-01-07 浏览次数:53

这是移动互联网生死跌宕的一年,这一年见证了无数新创意新应用的呱呱坠地,也见证了无数新想法新实践的黯然落幕;这是移动互联网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巨头间的互掐上演了火药味十足的视听盛宴,昨天还打得不可开交的对手今天就又握手言欢以身相许;这也是人们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福利最多的一年,人们乘过免费的顺风车、吃过免费的水果、享受过几块钱的上门服务……本期移动互联周刊为您梳理移动互联网2015年的生死沉浮和风云跌宕。

生: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

2015年是大批移动互联网应用诞生的一年,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个领域里,每天都有新的创意萌生,每天都有新的应用诞生。

生活服务领域是见证新应用诞生最多的地方,家政、洗衣洗车、维修、按摩、上门维修、商超配送、母婴护理、美发美甲等看起来与互联网毫不相干的领域,在这一年也都纷纷开始走上互联网之路,既出现了囊括多种服务的综合类App,如京东到家、到位等,也出现了专门提供某类服务的App,如专门提供送药服务的叮当快药、专门提供美甲美发服务的河狸家、专门提供洗车服务的呱呱洗车等。

在餐饮领域里,涌现出了一批以爱蜂鲜为代表的生鲜配送类应用,还出现了专门针对早餐和夜宵等特殊时段的外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此外,外卖的种类也有所突破,由原来的配送轻食简餐到新出现的一个鸭子、摇滚沙拉等固定餐品;还有预约厨师上门做饭等服务也开始兴起,而以回家吃饭为代表的应用将家庭厨房也调动了起来。

在出行领域,2014年年底开始起步的约车服务在2015年有了极大的发展,尽管网络约车的合法化一直受到质疑,相关政策也一直对网络约车进行规范,但还是没能妨碍约车应用的蓬勃发展,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等网络约车服务先后出现,尤其是在拼车市场,嘀嗒拼车、滴滴顺风车、百度顺风车等应用调动了私家车主的积极性,让人人做司机成为可能。

在移动支付领域,尽管没有出现新的巨头,但在过去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手机支付的习惯,在商场、超市、便利店、餐厅等场所,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支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两大移动支付巨头也不惜重金砸钱吸引用户。此外,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也推出优惠买单等应用,让消费者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买单,并享受优惠。(苏晓)

打:逃不过的“相爱相杀”

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江湖,热钱多,热闹多,能人多,嘴炮多。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竞争,向来没有“温情脉脉的面纱”,所以打起来也就格外地热闹。

2015年1月刚过完元旦,华为手机掌门人余承东便在微博上开炮了。“看到小米Note仅3000mAh电池5.7英寸2K屏,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电池续航能力一定很糟糕!”不藏着不掖着,直接对竞争对手开炮。对此,被点名的小米毫不含糊,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迅速回应:Mate7在各方面都败给小米Note。此外,他还翻出余承东当年评价1080p屏幕功耗太高的言论,并建议把Mate7“升级到”720p显示屏。随后双方你来我往,连雷军也加入嘴仗之中。

在社交平台上隔空骂架显然只是小打小闹,神州专车和Uber的斗争从社交平台延伸到市场营销。6月25日,神州专车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主题为“BeatU,我怕黑专车”的图片,指其存在“毒驾、醉驾、酒驾”、“隐私被买卖”、“人员参差不齐”、“黑车换马甲”等问题。Uber也随后做出回击,一来一往成为网络热点。这次进攻由神州专车挑起,却没能笑到最后。广告立意太低,打击对手抬高自己的手法简单粗暴,文案中还出现了错别字的硬伤。神州专车的这次营销虽炒热了,却没收到正面效果。

电商之间的争斗更是白热化。2014年阿里巴巴将“双11”注册成商标,引起京东发公开信指责其“违背互联网开放精神”。2015年11月3日,京东在微信上宣布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扰乱电商市场秩序”。第二天天猫回应“鸡实名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当天下午,阿里盟友苏宁把大量物流车辆集中停放在京东楼下进行示威。事情还没完,第二天苏宁投放了三个广告,广告词“电商是男人的战场,不要让女人扛枪”、“老板若是真的强,头条何须老板娘”、“要让女人做剁手党,别做标题党”,直接炮轰京东。京东则以“秀不秀都有老板娘,强不强问你家马郎”等广告反击。你来我往,一起将“双11”炒到了*,各家都赚了个盆满钵满。(丛文)

合:强强联合 寻求突破

2015年对于互联网界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一股合并潮席卷了整年,力度和规模之大超出以往任何时候。从颇有心思的滴滴与快的在情人节当天“联姻”,到4月58同城与赶集网的“结盟”,到团购网站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牵手”,再到10月底携程与去哪儿的“结义”,互联网大家庭似乎从“相杀”一步直接走向了“相爱”。如果再算上携程收购艺龙、阿里巴巴和优酷土豆的结合、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等等,“抱团取暖”可谓2015年互联网界当之无愧的年度热词。

看似热闹的合并热潮并不是业界大佬的一时脑热,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资本驱动。一直以来,互联网行业特别是垂直领域的巨头“出手”都是毫不犹豫,火拼的味道从来都很浓烈。还记得滴滴和快的用红包抢市场的补贴大战吗?还记得58同城与赶集网在广告市场数十亿元的角逐吗?还记得去哪儿为了压制携程,一年“烧钱”近30亿元的“豪迈”吗?然而热闹的厮杀后人们发现,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赢家。巨额的资本投入换来的不是巨大的回报,而是利润水平的拉低,甚至是巨额亏损。201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就显示,去哪儿网巨亏,而携程基本也是“入不敷出”。

醒目的赤字换回了理智,资本在逐利的本质下开始回归理性。合并,不仅能有效避免大规模、持续性的恶性“烧钱”,更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将精力拉回自身产品和服务这一竞争核心上。毕竟努力提升用户体验、把蛋糕做大,无论对谁都没有坏处。

2016年一开年,各大航空公司、酒店和去哪儿等OTA企业就上演了一场厮打大戏,OTA等企业的生存危机与机遇并存。管中窥豹,也许在新的一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合并大戏还将继续上演。(晓中)

走:征途开启 挑战重重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进军海外市场就成了必选题。2015年,无论是BAT巨头还是智能手机企业,抑或是互联网应用公司,都以各自的方式和节奏“走出去”,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特性大不相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市场对于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同时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十分强大,对于尚属年轻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进军海外的方向虽然光明,但是道路却充满挑战。

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的一系列动作引得业界关注。9月中旬,滴滴以1亿美元入股美国打车应用Lyft,而在参投Lyft的公司中,还有腾讯和阿里巴巴。滴滴和Lyft的合作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双方优势互补,以期为双方用户提供全球化的使用体验,未来中国的滴滴用户到国外旅行时有望可以使用Lyft的服务,而Lyft的用户从海外到中国来也可以获得本土化的服务。

事实上,除了资本注入的方式,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走出去”中常用的方式还有并购。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完成的并购案例就超过了100起,已披露的数据涉及资本金额近37亿元人民币。作为业界公认的善用并购手法的企业,联想目前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在过去10年间,联想在美国的投资金额就超过了70亿美元。

不过从客观上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部署还只是刚刚开始,无论是在战略规划还是在市场布局上都不够老道,因此失败也是颇为正常的事情。2015年6月,阿里巴巴就出售了开业仅一年的美国子公司11Main,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首次进军美国电商市场宣告失败。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无疑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真实写照,在没有固定的模式且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企业仍然需要进一步夯实自身实力,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互联网精神,征服海外市场。(黄鱼)

死:O2O市场出现“死亡地带”

对于O2O市场而言,刚刚过去的2015年无疑是个令人唏嘘的年份。一方面,O2O应用的遍地开花,让整个市场异常火爆;另一方面,许多O2O应用“生得快,死得也快”,2015年O2O市场可谓“死伤遍野”,甚至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死亡地带”。

客观来看,出现“死亡地带”的领域无疑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生活服务类市场自然首当其冲。2015年,无论是在家政、洗涤,还是在配送、母婴领域,五花八门的生活服务类应用让人目不暇接。这其中,主打最后1公里配送的O2O应用可谓“死亡地带”。其原因在于,这类模式需要在1小时内甚至几十分钟之内完成对物品的采集配送,与此相应地就需要密集布点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而这与已经成熟的大型电商相比,显然没有很大的优势。例如,社区001从2015年6月开始身陷员工讨薪、不送货、经营告急的连环风波之中。

汽车服务类应用则是另一个“死亡地带”。2015年,上门洗车类应用大行其道,一时间类似应用层出不穷,曾有超过100个微信公众号表示提供“上门洗车”服务。而为了抢用户,几乎所有应用都采用了“免费体验”的推广模式。对于车主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免费的盛宴”——哪个应用可以免费体验就下载哪个,哪个应用开始收费了就抛在一边。对于应用本身而言,这却是在“烧钱”,而且速度太快。最终的结局是,行业领头羊e洗车宣布停止上门业务,而包括云洗车、功夫洗车等在内的多个上门洗车类应用也宣布关闭该业务或者从线上转到线下。

此外,出行服务类、餐饮服务类也都是平台关停的重灾区。总体而言,2015年是O2O市场的“洗牌期”。经过大浪淘沙之后,那些用户体验足够好的应用最终会活下来,进而活得更好。


这是移动互联网生死跌宕的一年,这一年见证了无数新创意新应用的呱呱坠地,也见证了无数新想法新实践的黯然落幕;这是移动互联网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巨头间的互掐上演了火药味十足的视听盛宴,昨天还打得不可开交的对手今天就又握手言欢以身相许;这也是人们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福利最多的一年,人们乘过免费的顺风车、吃过免费的水果、享受过几块钱的上门服务……本期移动互联周刊为您梳理移动互联网2015年的生死沉浮和风云跌宕。

生: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

2015年是大批移动互联网应用诞生的一年,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个领域里,每天都有新的创意萌生,每天都有新的应用诞生。

生活服务领域是见证新应用诞生最多的地方,家政、洗衣洗车、维修、按摩、上门维修、商超配送、母婴护理、美发美甲等看起来与互联网毫不相干的领域,在这一年也都纷纷开始走上互联网之路,既出现了囊括多种服务的综合类App,如京东到家、到位等,也出现了专门提供某类服务的App,如专门提供送药服务的叮当快药、专门提供美甲美发服务的河狸家、专门提供洗车服务的呱呱洗车等。

在餐饮领域里,涌现出了一批以爱蜂鲜为代表的生鲜配送类应用,还出现了专门针对早餐和夜宵等特殊时段的外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此外,外卖的种类也有所突破,由原来的配送轻食简餐到新出现的一个鸭子、摇滚沙拉等固定餐品;还有预约厨师上门做饭等服务也开始兴起,而以回家吃饭为代表的应用将家庭厨房也调动了起来。

在出行领域,2014年年底开始起步的约车服务在2015年有了极大的发展,尽管网络约车的合法化一直受到质疑,相关政策也一直对网络约车进行规范,但还是没能妨碍约车应用的蓬勃发展,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等网络约车服务先后出现,尤其是在拼车市场,嘀嗒拼车、滴滴顺风车、百度顺风车等应用调动了私家车主的积极性,让人人做司机成为可能。

在移动支付领域,尽管没有出现新的巨头,但在过去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手机支付的习惯,在商场、超市、便利店、餐厅等场所,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支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两大移动支付巨头也不惜重金砸钱吸引用户。此外,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也推出优惠买单等应用,让消费者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买单,并享受优惠。(苏晓)

打:逃不过的“相爱相杀”

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江湖,热钱多,热闹多,能人多,嘴炮多。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竞争,向来没有“温情脉脉的面纱”,所以打起来也就格外地热闹。

2015年1月刚过完元旦,华为手机掌门人余承东便在微博上开炮了。“看到小米Note仅3000mAh电池5.7英寸2K屏,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电池续航能力一定很糟糕!”不藏着不掖着,直接对竞争对手开炮。对此,被点名的小米毫不含糊,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迅速回应:Mate7在各方面都败给小米Note。此外,他还翻出余承东当年评价1080p屏幕功耗太高的言论,并建议把Mate7“升级到”720p显示屏。随后双方你来我往,连雷军也加入嘴仗之中。

在社交平台上隔空骂架显然只是小打小闹,神州专车和Uber的斗争从社交平台延伸到市场营销。6月25日,神州专车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主题为“BeatU,我怕黑专车”的图片,指其存在“毒驾、醉驾、酒驾”、“隐私被买卖”、“人员参差不齐”、“黑车换马甲”等问题。Uber也随后做出回击,一来一往成为网络热点。这次进攻由神州专车挑起,却没能笑到最后。广告立意太低,打击对手抬高自己的手法简单粗暴,文案中还出现了错别字的硬伤。神州专车的这次营销虽炒热了,却没收到正面效果。

电商之间的争斗更是白热化。2014年阿里巴巴将“双11”注册成商标,引起京东发公开信指责其“违背互联网开放精神”。2015年11月3日,京东在微信上宣布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扰乱电商市场秩序”。第二天天猫回应“鸡实名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当天下午,阿里盟友苏宁把大量物流车辆集中停放在京东楼下进行示威。事情还没完,第二天苏宁投放了三个广告,广告词“电商是男人的战场,不要让女人扛枪”、“老板若是真的强,头条何须老板娘”、“要让女人做剁手党,别做标题党”,直接炮轰京东。京东则以“秀不秀都有老板娘,强不强问你家马郎”等广告反击。你来我往,一起将“双11”炒到了*,各家都赚了个盆满钵满。(丛文)

合:强强联合 寻求突破

2015年对于互联网界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一股合并潮席卷了整年,力度和规模之大超出以往任何时候。从颇有心思的滴滴与快的在情人节当天“联姻”,到4月58同城与赶集网的“结盟”,到团购网站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牵手”,再到10月底携程与去哪儿的“结义”,互联网大家庭似乎从“相杀”一步直接走向了“相爱”。如果再算上携程收购艺龙、阿里巴巴和优酷土豆的结合、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等等,“抱团取暖”可谓2015年互联网界当之无愧的年度热词。

看似热闹的合并热潮并不是业界大佬的一时脑热,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资本驱动。一直以来,互联网行业特别是垂直领域的巨头“出手”都是毫不犹豫,火拼的味道从来都很浓烈。还记得滴滴和快的用红包抢市场的补贴大战吗?还记得58同城与赶集网在广告市场数十亿元的角逐吗?还记得去哪儿为了压制携程,一年“烧钱”近30亿元的“豪迈”吗?然而热闹的厮杀后人们发现,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赢家。巨额的资本投入换来的不是巨大的回报,而是利润水平的拉低,甚至是巨额亏损。201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就显示,去哪儿网巨亏,而携程基本也是“入不敷出”。

醒目的赤字换回了理智,资本在逐利的本质下开始回归理性。合并,不仅能有效避免大规模、持续性的恶性“烧钱”,更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将精力拉回自身产品和服务这一竞争核心上。毕竟努力提升用户体验、把蛋糕做大,无论对谁都没有坏处。

2016年一开年,各大航空公司、酒店和去哪儿等OTA企业就上演了一场厮打大戏,OTA等企业的生存危机与机遇并存。管中窥豹,也许在新的一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合并大戏还将继续上演。(晓中)

走:征途开启 挑战重重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进军海外市场就成了必选题。2015年,无论是BAT巨头还是智能手机企业,抑或是互联网应用公司,都以各自的方式和节奏“走出去”,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特性大不相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市场对于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同时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十分强大,对于尚属年轻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进军海外的方向虽然光明,但是道路却充满挑战。

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的一系列动作引得业界关注。9月中旬,滴滴以1亿美元入股美国打车应用Lyft,而在参投Lyft的公司中,还有腾讯和阿里巴巴。滴滴和Lyft的合作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双方优势互补,以期为双方用户提供全球化的使用体验,未来中国的滴滴用户到国外旅行时有望可以使用Lyft的服务,而Lyft的用户从海外到中国来也可以获得本土化的服务。

事实上,除了资本注入的方式,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走出去”中常用的方式还有并购。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完成的并购案例就超过了100起,已披露的数据涉及资本金额近37亿元人民币。作为业界公认的善用并购手法的企业,联想目前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在过去10年间,联想在美国的投资金额就超过了70亿美元。

不过从客观上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部署还只是刚刚开始,无论是在战略规划还是在市场布局上都不够老道,因此失败也是颇为正常的事情。2015年6月,阿里巴巴就出售了开业仅一年的美国子公司11Main,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首次进军美国电商市场宣告失败。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无疑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真实写照,在没有固定的模式且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企业仍然需要进一步夯实自身实力,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互联网精神,征服海外市场。(黄鱼)

死:O2O市场出现“死亡地带”

对于O2O市场而言,刚刚过去的2015年无疑是个令人唏嘘的年份。一方面,O2O应用的遍地开花,让整个市场异常火爆;另一方面,许多O2O应用“生得快,死得也快”,2015年O2O市场可谓“死伤遍野”,甚至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死亡地带”。

客观来看,出现“死亡地带”的领域无疑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生活服务类市场自然首当其冲。2015年,无论是在家政、洗涤,还是在配送、母婴领域,五花八门的生活服务类应用让人目不暇接。这其中,主打最后1公里配送的O2O应用可谓“死亡地带”。其原因在于,这类模式需要在1小时内甚至几十分钟之内完成对物品的采集配送,与此相应地就需要密集布点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而这与已经成熟的大型电商相比,显然没有很大的优势。例如,社区001从2015年6月开始身陷员工讨薪、不送货、经营告急的连环风波之中。

汽车服务类应用则是另一个“死亡地带”。2015年,上门洗车类应用大行其道,一时间类似应用层出不穷,曾有超过100个微信公众号表示提供“上门洗车”服务。而为了抢用户,几乎所有应用都采用了“免费体验”的推广模式。对于车主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免费的盛宴”——哪个应用可以免费体验就下载哪个,哪个应用开始收费了就抛在一边。对于应用本身而言,这却是在“烧钱”,而且速度太快。最终的结局是,行业领头羊e洗车宣布停止上门业务,而包括云洗车、功夫洗车等在内的多个上门洗车类应用也宣布关闭该业务或者从线上转到线下。

此外,出行服务类、餐饮服务类也都是平台关停的重灾区。总体而言,2015年是O2O市场的“洗牌期”。经过大浪淘沙之后,那些用户体验足够好的应用最终会活下来,进而活得更好。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