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制造业都不强

发布时间:2019-01-04 浏览次数:57

 

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深圳)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8-9日在深圳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出席并发言。他表示,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可能*分开,就算是服务型制造业,或者说围绕制造的服务业,它的核心是制造业。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发展得越多,整个制造业的板块影响就更大,但是如果没有制造业,其它的板块就没有支撑,实体经济就没有支撑,经济就会产生很大的泡沫。此外他指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家将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要跨过这个陷阱,制造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国际案例来看,没有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大多数都是制造业不强的国家以下为演讲实录——


钟志华:尊敬的李毅中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论坛主办方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智慧转型实现制造强国之路的几点思考。

  大家知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发生深远的影响,刚才李毅中部长很谦虚,实际上大家知道他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两化的融合和四化同步是做了独特贡献的,所以他有很多很深刻的思考,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个影响大家都能体会到,而且从腹中的胎儿到临终的老人都能体会到信息技术,或者是分享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重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大家都能够发现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个国家都在重新思考,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实现再工业化,美国从2009年起有一系列的计划,一直到前不久公布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以及欧洲一些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相应的战略,德国的工业4.0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一个代表性的战略,对全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很大的影响。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有自己相应的战略,一方面是参与全球产业的再分工,承接产业以及资本的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各自的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也是制造业大国,一方面我们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竞争的压力,同时也有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中重新定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所以我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

  我们国家为了应对这样的压力,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2012年相关部委以及国家发布了很多重大的行动计划,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后续还会有很多的计划,刚才李毅中部长也提到了一些重大专项,特别是提到了人工智能2.0。

  前面讲的是各个国家的情况。要实现制造业的智慧转型,实际上是离不开技术支持的,因为没有这个技术基础,要实现转型也是很难的,所以很多事情有一个时间或者阶段性的要求。

  我们看看有哪些重大技术为我们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一个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是特别重要的,我们都希望能够更多地分享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第二个是嵌入式系统,这对我们发展感知的能力,还有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第三是移动技术,每个人都有感受,现在我们坐高铁越来越多,我想坐高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高铁上也能够上网,尽管有时候信号不太好。当然现在有的飞机上也能上网了,最近我也体会到了一点,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移动中就能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方面大家都有很多的体会,移动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给我们的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是Web技术的发展,从1.0到4.0,大家都能够体会到它带来的便利,而且这些带来的便利和能力不是算术级别的,而是几何级别的增加。这些东西对高校的教育都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正在思考包括我们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管理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为有很多知识传播的环节,甚至包括知识创造的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第五是物联网及务联网,这两个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第六是云计算。这些大量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所以有很大的空间来改变我们的制造理念、制造模式。

  第七是大数据,在我们关注大数据这个概念之前,其实很多大数据就已经存在,现在大数据要作为一个产业,它重在加工,就是要把分布在各个板块相互割裂的很多大数据有机地连起来,然后进行挖掘、加工,这里面也是有很大的产业潜力,也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对我们发展制造业非常重要,它的很多价值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认可。

  第八是人工智能,刚才李部长也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2.0,这是工程院最近花很大精力在参与的一个专项。当然有人问1.0和2.0有什么区别,现在实际上也正在深化的研究,总的来讲是要基于我们现在最新的技术来对人工智能进行升级,这里面点了一些概念,当然不一定很全面,但是我们现在这样一个重大的项目已经在进行过程中,当然我们也不能等定义好了以后再开展工作。

  在不同的领域,比如说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家居,各个领域的智慧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讲,或者我们各个行业板块来讲,实际上就是基于现有的基础再往前走一步,来开展具体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工作。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地看一下中国制造的智慧转型。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瞄准制造强国的第一步。我们的制造强国分三步走,每一步是10年,从2015到2025是第一个阶段,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制造强国之列,但是排位可能相对靠后一点,到2035年我们处在制造强国中间的位置,到2045年处于世界制造强国的领先地位,那时候正好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时候,中国整体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也发布了一些行动计划,也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尤其是工信部、科技部的行动计划。各个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刚才李部长特别讲到了深圳的战略,从中国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各自的重点不一样,东部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中部主要是升级,西部是优势产业突破。但是中部和西部实际上也是在发展一部分高端装备的,比如说机器人(20.140, 0.01, 0.05%)、互联网等等,但是从大的方向来看是东、中、西是有明显差异的。

  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制造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对一个国家的服务程度或者强大的程度有什么关系,这在统计比例上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可能有一些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了解,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时候不可能*分开,而且服务业有一部分是制造型的服务业。所以前不久有一个讨论,就是说要不要提制造业服务化,很多讨论下来,感觉到这个提法还是很有风险,因为就算是服务型制造,或者说围绕制造的服务业,它实际上核心是制造。我们把制造看作1,服务业看作0,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发展得越多,整个制造业的板块影响就更大,但是如果制造业没有,其它的板块就没有支撑,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讲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问题,会产生很大的泡沫,实体经济没有支撑。

  所以我们认为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国家将面临中等收入的陷阱,要跨过这个陷阱,制造业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从国际案例来看,没有跨过去的,大多数都是制造业不强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服务业占比的上升是自然的,但是它也是有限度的,有一部分是面向制造业的高端服务业,它还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所以它应该是跟制造业绑定在一起。

  另外,我们通过智慧制造还可以带动很多其它的相关行业发展,所以我们讲服务型制造,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医疗器械,如果说没有制造,这个服务业还会不会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而且从不同的范围来讲,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重和分工也是应该有不同内涵的,比如说作为整个国家来看它的比重和作为一个地区来看它的比重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来讲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制造业分量很重,因为它是面向全球的制造,它也可能服务业是占了90%甚至更高,但是它是面向全球的服务业。所以要看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面向什么样的范围,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一个地区我们不能简单地分解它的服务业、制造业是什么样的比重,如果对一个地区简单这么来看,我觉得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再简单汇报一下同济大学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同济大学的国际合作是非常有特色的,重点就是跟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合作,当然我们和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的合作也是很有特色的。

  我们在国内建成了*中德工业4.0的智能工厂,分三期建设。这个智能工厂的实验室主要是涵盖了离散型制造和流程工业两大板块,而且是跨学科的,包括机械、控制、软件,还有其它的一些相关团队,甚至包括材料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以德国为主,美国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平台。

  这个实验室的建造是基于国际合作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所以我们下面的不同的实验室实际上是与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企业合作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个成果。

  同时,我们这个实验室也是要对接国家战略的,这里列举了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智能制造综合化标准与新模式的应用,另外一个就是中德智能制造的合作,这个合作也是基于相关部委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当然我们现在在*大学建设的方案中,还有几大板块的工作,应该也与智慧制造或者智能制造密切相关,一个是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我们这里也是国家的2011协同创新基地,目前也在跟上汽集团(27.290, 0.04, 0.15%)打造一个国内*的综合性的检测和标准的实验基地,叫“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我们的动力是新能源,并且要实现无人驾驶功能。一方面我们制造出的产品是智能型的,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采取了很多智能化制造的手段,比如说无人工厂,机器人的全自动的焊接,以及焊接过程的检测等等,这两个方面都涵盖。另外一个,同济大学在轨道交通方面是很有特色的,所以我们跟中车合作,也在打造一个新的智能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平台。这里面包括传统轨道交通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另外也包括下一代的高速磁浮,包括高温超导支撑下的磁浮和传统磁浮。因为有一些制造业的基础就是智能化,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论证的,未来可能超过每小时1000公里的高速磁浮,很多东西都必须智能化,车辆的监测、车辆的状态,整个过程的管理都是高度智能化的,当然这些项目还在前期,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我们还在策划一个全息交通,它对未来的交通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家现在可能用导航用得比较多,而且大家也感觉到比较有帮助。但是现在的导航是当交通堵塞发生的时候,它告诉你应该选择一条新的路径。未来的全息交通是智能型的,也是要用到云计算,只要你向云端发出你要到哪里去的信息,它就知道你从哪里出发,然后它就给整个交通系统的个体提供一个*的选择方案,甚至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的预测,这样我们一方面会避免交通堵塞,另一方面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出发是*的,比如说你从这个酒店要到机场,你什么时候到达机场,现在走和15分钟之后走可能是一样的,它可能会告诉你,不要现在走了,等15分钟再走,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我们有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支撑,这样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这跟我们的汽车制造也有关系,汽车的设计、制造要适应这样的系统。实现这样的系统之后,所有的交通都在云端能够监测,所以他们说极端情况下,红绿灯对车来讲都没有意义了,这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所以智能化、智慧化对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有重大的改变。

  对高校来讲,还有一点是怎么样围绕智能制造的转型设立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很快,但是很大的瓶颈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跟不上。大家知道百年树人,虽然作为专业训练来讲,可能不需要那么大的跨度,但是也需要时间,因为有一些基础从高中阶段就要打造。现在我们看的这个人才培养模型分了三个坐标,一个坐标是行业,一个坐标是专业,第三个坐标是学历的水平。我个人感觉到在行业和专业这个轴,我们可以更大范围的来思考,但是从学历这个轴来看,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高学历者,但是中低学历的是我们更缺的,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积累。刚才李部长特别强调成果转化,我们为什么有很多成果不能转化?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这些成果本来就不能转化为经济产品,因为它是创新链的上游。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原来的人才评价导向是理论导向,而工程应用的导向太弱,所以我们有很多应用的技术没有人开发。所以中低端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我们推进智慧产业更快发展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人才的建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跨学科,另外就是要对接地方的智能制造发展计划,所以我们一方面跟上海本地合作,另外一方面也跟全国各地建立合作伙伴,我们跟深圳也有一些前期的合作,当然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发展与深圳的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时间关系,我就简单汇报到这里,我们要建设一个制造强国,其实还是任务非常艰巨的,但是我们也充满信心,尤其是有深圳作为案例,而且我们确实也应该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方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也会继续努力跟企业、政府一起合作,把面向智慧制造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做好。


 

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深圳)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8-9日在深圳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出席并发言。他表示,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可能*分开,就算是服务型制造业,或者说围绕制造的服务业,它的核心是制造业。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发展得越多,整个制造业的板块影响就更大,但是如果没有制造业,其它的板块就没有支撑,实体经济就没有支撑,经济就会产生很大的泡沫。此外他指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家将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要跨过这个陷阱,制造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国际案例来看,没有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大多数都是制造业不强的国家以下为演讲实录——


钟志华:尊敬的李毅中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论坛主办方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智慧转型实现制造强国之路的几点思考。

  大家知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发生深远的影响,刚才李毅中部长很谦虚,实际上大家知道他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两化的融合和四化同步是做了独特贡献的,所以他有很多很深刻的思考,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个影响大家都能体会到,而且从腹中的胎儿到临终的老人都能体会到信息技术,或者是分享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重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大家都能够发现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个国家都在重新思考,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实现再工业化,美国从2009年起有一系列的计划,一直到前不久公布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以及欧洲一些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相应的战略,德国的工业4.0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一个代表性的战略,对全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很大的影响。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有自己相应的战略,一方面是参与全球产业的再分工,承接产业以及资本的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各自的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也是制造业大国,一方面我们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竞争的压力,同时也有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中重新定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所以我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

  我们国家为了应对这样的压力,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2012年相关部委以及国家发布了很多重大的行动计划,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后续还会有很多的计划,刚才李毅中部长也提到了一些重大专项,特别是提到了人工智能2.0。

  前面讲的是各个国家的情况。要实现制造业的智慧转型,实际上是离不开技术支持的,因为没有这个技术基础,要实现转型也是很难的,所以很多事情有一个时间或者阶段性的要求。

  我们看看有哪些重大技术为我们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一个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是特别重要的,我们都希望能够更多地分享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第二个是嵌入式系统,这对我们发展感知的能力,还有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第三是移动技术,每个人都有感受,现在我们坐高铁越来越多,我想坐高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高铁上也能够上网,尽管有时候信号不太好。当然现在有的飞机上也能上网了,最近我也体会到了一点,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移动中就能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方面大家都有很多的体会,移动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给我们的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是Web技术的发展,从1.0到4.0,大家都能够体会到它带来的便利,而且这些带来的便利和能力不是算术级别的,而是几何级别的增加。这些东西对高校的教育都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正在思考包括我们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管理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为有很多知识传播的环节,甚至包括知识创造的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第五是物联网及务联网,这两个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第六是云计算。这些大量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所以有很大的空间来改变我们的制造理念、制造模式。

  第七是大数据,在我们关注大数据这个概念之前,其实很多大数据就已经存在,现在大数据要作为一个产业,它重在加工,就是要把分布在各个板块相互割裂的很多大数据有机地连起来,然后进行挖掘、加工,这里面也是有很大的产业潜力,也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对我们发展制造业非常重要,它的很多价值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认可。

  第八是人工智能,刚才李部长也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2.0,这是工程院最近花很大精力在参与的一个专项。当然有人问1.0和2.0有什么区别,现在实际上也正在深化的研究,总的来讲是要基于我们现在最新的技术来对人工智能进行升级,这里面点了一些概念,当然不一定很全面,但是我们现在这样一个重大的项目已经在进行过程中,当然我们也不能等定义好了以后再开展工作。

  在不同的领域,比如说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家居,各个领域的智慧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讲,或者我们各个行业板块来讲,实际上就是基于现有的基础再往前走一步,来开展具体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工作。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地看一下中国制造的智慧转型。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瞄准制造强国的第一步。我们的制造强国分三步走,每一步是10年,从2015到2025是第一个阶段,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制造强国之列,但是排位可能相对靠后一点,到2035年我们处在制造强国中间的位置,到2045年处于世界制造强国的领先地位,那时候正好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时候,中国整体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也发布了一些行动计划,也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尤其是工信部、科技部的行动计划。各个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刚才李部长特别讲到了深圳的战略,从中国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各自的重点不一样,东部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中部主要是升级,西部是优势产业突破。但是中部和西部实际上也是在发展一部分高端装备的,比如说机器人(20.140, 0.01, 0.05%)、互联网等等,但是从大的方向来看是东、中、西是有明显差异的。

  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制造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对一个国家的服务程度或者强大的程度有什么关系,这在统计比例上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可能有一些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了解,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时候不可能*分开,而且服务业有一部分是制造型的服务业。所以前不久有一个讨论,就是说要不要提制造业服务化,很多讨论下来,感觉到这个提法还是很有风险,因为就算是服务型制造,或者说围绕制造的服务业,它实际上核心是制造。我们把制造看作1,服务业看作0,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发展得越多,整个制造业的板块影响就更大,但是如果制造业没有,其它的板块就没有支撑,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讲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问题,会产生很大的泡沫,实体经济没有支撑。

  所以我们认为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国家将面临中等收入的陷阱,要跨过这个陷阱,制造业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从国际案例来看,没有跨过去的,大多数都是制造业不强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服务业占比的上升是自然的,但是它也是有限度的,有一部分是面向制造业的高端服务业,它还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所以它应该是跟制造业绑定在一起。

  另外,我们通过智慧制造还可以带动很多其它的相关行业发展,所以我们讲服务型制造,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医疗器械,如果说没有制造,这个服务业还会不会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而且从不同的范围来讲,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重和分工也是应该有不同内涵的,比如说作为整个国家来看它的比重和作为一个地区来看它的比重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来讲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制造业分量很重,因为它是面向全球的制造,它也可能服务业是占了90%甚至更高,但是它是面向全球的服务业。所以要看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面向什么样的范围,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一个地区我们不能简单地分解它的服务业、制造业是什么样的比重,如果对一个地区简单这么来看,我觉得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再简单汇报一下同济大学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同济大学的国际合作是非常有特色的,重点就是跟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合作,当然我们和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的合作也是很有特色的。

  我们在国内建成了*中德工业4.0的智能工厂,分三期建设。这个智能工厂的实验室主要是涵盖了离散型制造和流程工业两大板块,而且是跨学科的,包括机械、控制、软件,还有其它的一些相关团队,甚至包括材料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以德国为主,美国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平台。

  这个实验室的建造是基于国际合作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所以我们下面的不同的实验室实际上是与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企业合作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个成果。

  同时,我们这个实验室也是要对接国家战略的,这里列举了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智能制造综合化标准与新模式的应用,另外一个就是中德智能制造的合作,这个合作也是基于相关部委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当然我们现在在*大学建设的方案中,还有几大板块的工作,应该也与智慧制造或者智能制造密切相关,一个是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我们这里也是国家的2011协同创新基地,目前也在跟上汽集团(27.290, 0.04, 0.15%)打造一个国内*的综合性的检测和标准的实验基地,叫“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我们的动力是新能源,并且要实现无人驾驶功能。一方面我们制造出的产品是智能型的,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采取了很多智能化制造的手段,比如说无人工厂,机器人的全自动的焊接,以及焊接过程的检测等等,这两个方面都涵盖。另外一个,同济大学在轨道交通方面是很有特色的,所以我们跟中车合作,也在打造一个新的智能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平台。这里面包括传统轨道交通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另外也包括下一代的高速磁浮,包括高温超导支撑下的磁浮和传统磁浮。因为有一些制造业的基础就是智能化,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论证的,未来可能超过每小时1000公里的高速磁浮,很多东西都必须智能化,车辆的监测、车辆的状态,整个过程的管理都是高度智能化的,当然这些项目还在前期,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我们还在策划一个全息交通,它对未来的交通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家现在可能用导航用得比较多,而且大家也感觉到比较有帮助。但是现在的导航是当交通堵塞发生的时候,它告诉你应该选择一条新的路径。未来的全息交通是智能型的,也是要用到云计算,只要你向云端发出你要到哪里去的信息,它就知道你从哪里出发,然后它就给整个交通系统的个体提供一个*的选择方案,甚至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的预测,这样我们一方面会避免交通堵塞,另一方面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出发是*的,比如说你从这个酒店要到机场,你什么时候到达机场,现在走和15分钟之后走可能是一样的,它可能会告诉你,不要现在走了,等15分钟再走,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我们有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支撑,这样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这跟我们的汽车制造也有关系,汽车的设计、制造要适应这样的系统。实现这样的系统之后,所有的交通都在云端能够监测,所以他们说极端情况下,红绿灯对车来讲都没有意义了,这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所以智能化、智慧化对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有重大的改变。

  对高校来讲,还有一点是怎么样围绕智能制造的转型设立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很快,但是很大的瓶颈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跟不上。大家知道百年树人,虽然作为专业训练来讲,可能不需要那么大的跨度,但是也需要时间,因为有一些基础从高中阶段就要打造。现在我们看的这个人才培养模型分了三个坐标,一个坐标是行业,一个坐标是专业,第三个坐标是学历的水平。我个人感觉到在行业和专业这个轴,我们可以更大范围的来思考,但是从学历这个轴来看,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高学历者,但是中低学历的是我们更缺的,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积累。刚才李部长特别强调成果转化,我们为什么有很多成果不能转化?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这些成果本来就不能转化为经济产品,因为它是创新链的上游。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原来的人才评价导向是理论导向,而工程应用的导向太弱,所以我们有很多应用的技术没有人开发。所以中低端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我们推进智慧产业更快发展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人才的建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跨学科,另外就是要对接地方的智能制造发展计划,所以我们一方面跟上海本地合作,另外一方面也跟全国各地建立合作伙伴,我们跟深圳也有一些前期的合作,当然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发展与深圳的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时间关系,我就简单汇报到这里,我们要建设一个制造强国,其实还是任务非常艰巨的,但是我们也充满信心,尤其是有深圳作为案例,而且我们确实也应该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方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也会继续努力跟企业、政府一起合作,把面向智慧制造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做好。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