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
苗圩:实施六大举措 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发布时间:2019-01-04 浏览次数:59
3月18日至2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引擎。
苗圩表示,加强制造业的发展动力,关键是实施好创新驱动的战略。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并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动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他举例说道,ARJ21—700型新涡扇支线客机正式投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完成大部分地面实验即将实现首飞。
“在肯定成绩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制造业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仍存在一些制约创新的短板和弊端。”苗圩认为,从扶植政策上看,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落实不到位问题,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门槛高,制造业企业受惠面偏小;从激励机制看,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有利人才、信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机制还需完善;从服务体系看,支撑企业开发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还不多、能力还不强,大型科研设备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够;从社会环境来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处在较低水平。
针对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苗圩表示,首先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弥补创新链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间的缺失环节,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材料、机器人等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和推动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破解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难题。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重大工程,加快论证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重大工程。加快车联网推广和应用,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发展高点。
三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能力,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性瓶颈。要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成首台套、首批次的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研发中心,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四要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动军民结合型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
六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壁垒,消除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人为因素。深化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月18日至2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引擎。
苗圩表示,加强制造业的发展动力,关键是实施好创新驱动的战略。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并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动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他举例说道,ARJ21—700型新涡扇支线客机正式投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完成大部分地面实验即将实现首飞。
“在肯定成绩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制造业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仍存在一些制约创新的短板和弊端。”苗圩认为,从扶植政策上看,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落实不到位问题,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门槛高,制造业企业受惠面偏小;从激励机制看,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有利人才、信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机制还需完善;从服务体系看,支撑企业开发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还不多、能力还不强,大型科研设备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够;从社会环境来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处在较低水平。
针对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苗圩表示,首先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弥补创新链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间的缺失环节,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材料、机器人等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和推动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破解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难题。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重大工程,加快论证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重大工程。加快车联网推广和应用,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发展高点。
三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能力,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性瓶颈。要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成首台套、首批次的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研发中心,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四要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动军民结合型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
六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壁垒,消除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人为因素。深化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